top of page

灣區新創交流成果

李天健 國立清華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產學企劃組組長

本次出國帶領立德計畫學員參加領導人才培育營隊,並於營隊期間與灣區新創相關人士交流,包括兩位書院院友、一位Stanford 2025 Program 的參與者,以及一個新創團隊共同工作空間,以下整理交流內容與心德。


院友交流之一

翁景華是厚德12,材料系,研究所念資工,畢業後,和男友(也是資工)一起來舊金山工作,目前服務公司是第二間。去年12 級回娘家,知道她在舊金山,這次來舊金山跟景華和她男友聚會聊聊,聊天中有個訊息,分享給大家。景華男友之前在台灣的趨勢工作了三年,在目前位於舊金山的公司工作一年多。他表示這一年半工作的技術成長,相較以往在趨勢,多出許多倍,在這裡可以說時刻都在追趕新技術。我好奇的問,那麼趨勢的生存策略是什麼?他說,在趨勢工作期間,公司多以開發新功能以吸引顧客。技術能力的差異會表現在許多地方,比如說電腦安裝時間,技術內蘊強的軟體,可以節省2/3 以上的時間。我請景華男友評估他這一年多的技術成長到現在具有的技術能力,與之前趨勢工作同仁相比,大概是什麼等級,他表示大約相當於技術副理的技術等級。另外,我也請教他們清大學生來這裡實習的話,需要多久能夠體會兩地產業差異,他們說三個月。看來很值得送學生到灣區來實習。

院友交流之二 今天跟書院第一屆院友呵呵(蔡和甫)碰面,他在舊金山的一家新創公司工作。這家新創公司五年多,創辦人一位25 歲,一位28 歲,所以他們創辦公司的時候是19 與22 歲。兩位是德國人,其中一位創辦人大學畢業後在南非的NGO幫忙,發現從美洲到非洲的貨運系統很折騰人,所以找另一位創辦人,合夥創辦了這家公司,以改善貨運服務為目標,目前是美國郵政認證的三間公司之一,另外二間公司都是老牌公司。這間新創整個公司七、八十人,都是年輕人。這間公司是個開放辦公室,沒有主管辦公室,主管包括創辦人,就坐在一般工程師旁邊。公司文化鼓勵創新與技術升級,提供學習津貼,每人每年二千五百美元,可以自由規劃。呵呵待的上一間新創公司,每當有工程師想研究一些新技術,主管會將工程師的工作排開,給他大約一週的時間研究。這種對技術力、技術升級的重視,看來是美國新創公司的基本文化。

呵呵到這家新創公司兩個月,一開始不太適應工作壓力,覺得很緊張,如今已逐步調適,覺得是個成長的好地方。問他說大學所學對職場需求有沒有用,他想了一會,想到大四修的一門課:計算網路概論,說這門課有用。言下之意,大學四年有用甚少。

呵呵大學是電機系,研究所轉資工,現在工作也是屬於資工領域。大四的修課:計算網路概論,是這個生涯轉折的關鍵點。問題是,呵呵大學四年為什麼沒有機會早些發生這個轉折,從而能在大學生涯多些有意義的學習。這裡有兩個因素,第一,多數清大新生在大一期間,都被必修課程塞滿,沒有探索其他學科或專長的空間。第二,多數清大目前的導論或概論課程,是以科系專業訓練為主,其主要目的不是提供其他科系同學探索,因此其教學設計不見得可以發揮探索的作用。

為什麼這家新創公司的兩位創辦人,在大學期間便可以立下志向,展開實際的創業行動?從呵呵的工作經驗來看,台灣年輕人的人才條件並不差,但是台灣培育人才的環境,並不能真正支持年輕人找到他想發展的方向,也無法提供有效的學習引導。再以呵呵為例,他在大一修了程式設計(必修),學得很苦惱,一直無法學好如何debug 等技術方法,當時遇到的老師和環境沒有激起他對程式的熱情。直到他大四的計算網路概論課程,加上有兩位資工系室友,經常直接觀摩他們的coding,逐漸學會方法,才激發了熱情。最近清大正在討論與規劃深耕計畫,呵呵的經驗很有啟發性,我從中看到三個重要想法。

第一,我們清大需要積極發展以探索為主要定位的導論與概論課程,提供一年級新生豐富的探索環 境。 第二,與此同時,大一新生的必修課程必須要減少到足以讓新生有心力去探索不同學科專長。目前的必修課程如無法減少,也可以製作成磨課師課程,讓學生有彈性在其他時間修課。 第三,各門學科都有其居於核心的方法學習,例如資工的程設,社會科學的田野調查…等等,這些方法學習是重中之重,需要花費資源協助學生順利發展,更好的作法是以專題實作方式,做中學。

Stanford 2025 program 台灣近兩年不斷流傳著關於Stanford 2025 program 的討論,天下也做過專題報導。此次立德美國行,剛好遇到一位中國青年創業者王博睿,在史丹福念完研究所之後,便創業至今。跟他一聊,發現他就是Stanford 2025 program 的發想者之一,以下是和他交流的一些內容。 1. 史丹福最棒的是這裡聚集了各種有想法的人,一般人眼中的怪才,在這裡到處都是。任何辦學構想,尤其是關於創新創業的辦學構想,這種怪才聚集,一定是首要條件。由此引申,清大的特殊選才計畫,極為重要,往後如何規劃良好的輔導機制,吸引更多更特別的優秀人才,將成為重要課題。

2. Stanford 2025 program 還不是史丹福校方政策,它是D school 的一門課,進行三學期,一整年的規劃成果。他們在最後的發表日,花費不少心思與經費,大約十多萬美金,校長也有來看發表。http://www.stanford2025.com/#context-1

3. 在 Stanford 2025 program 團隊裡面,博睿規劃的是住宿教育,小組成員有五個人,一位東京大學、一位某大學系主任、兩位史丹福同學。他們規劃的一個想法是遊牧式住宿,允許史丹福學生隨時住宿於任一住宿學院,促發更多元多樣的激盪。

4. 專題實作是史丹福的基本教育思維,據博睿說,史丹福每一門課都有專題實作。

5. 對於博睿的創業發展,影響最大的是一位朋友,學校課程的影響並不大。然而,史丹福整體氛圍吸引許多有想法的人聚集在這裡,這才是人才培育最寶貴的條件。就我的解讀,學校課程內容對博睿個人的影響也許不大,但史丹福課程的專題實作導向,提供不同人豐富而深刻的交流,卻是關鍵影響。

6. 談起專題實作和專業紮實程度的兩難,博睿認為凡是重視impact 的教育觀,一定重視專題實作。對他來說,專業紮實要反應在學習者自己的思考與規劃之中。如果大學四年學了一堆專業,但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這些專業是沒有「紮實」意義的。但若能夠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發展方向,並依此協助他紮實的學好所需要的專業以及這些專業與社會的連結,這才是紮實的專業學習。

近日在思考清大深耕計畫的可能想像,跟博睿一席談話有些啟發,可以在九月份學期邀請一些老師與同學,也包括職員,一起來討論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之後的清大教育想像,然後發展一門兩學期課程,具體規劃可能的方案。

Impact hub 舊金山是美國新創大本營,然而,類似Impact hub 這類的社會創新co-workingspace,卻是唯此一家。Impact Hub 主要提供空間和連結,從2010 年經營至今,目前有25 間NGO/社會企業進駐租用辦公室,另有二百多位個人會員使用開放空間(無專屬辦公室)。25 間進駐NGO/社會企業的推動事務包括:社會正義、媒體素養、性別平等、暴力預防、社區發展、經濟培力、國際社區發展、環境永續、犯罪司法改革、女性培力、無家者、水資源、公共安全、交通……等。

Sinclaire 是一位澳洲女生,她所屬團隊Bayes Impact 二個月前進駐此地,他們使用數據分析協助政府部門處理社會議題。除了舊金山的八人團隊,法國也有一個團隊,正在與法國政府合作設置一個網站,協助失業者的教育訓練與工作尋找。他們選擇進駐Impact Hub 的原因,一方面是空間友善,租一間辦公室卻可以使用大範圍的公共空間;另一則是在這裡可以有許多連結機會。進到Impact Hub,可以看到許多人位於共同工作辦公桌前專心工作,相互交談的情況不多。那麼,連結會發生於何處?吧台是重要場所。我第一次走進Impact Hub,便見到一樓吧台區有位男生在準備午餐,另一位看來不是同一個團隊的女生,過來跟他聊了會,接著就在吧台聊了半個鐘頭以上。Sinclaire 表示,這裡三層樓都有吧台,大家在吧台準備午餐的時候,最容易聊天互動,發生連結。除了自發的連結,hub 每週五都會有一次午餐聚會,邀請大家相聚。

Hub 的進駐會員會使用一個團隊通訊平臺app:slack,大家將各種活動訊息發佈於活動資訊平臺,相互邀請參加,還有一次有人腳踏車爆胎,也在資訊平臺上求援。這些豐富的連結得以形成,不只是空間,跟文化有關。有位在Impact Hub當 Community Lead 的台灣朋友,中山大學畢業後,到中國待了十年,工作成家。半年前隨妻子一同前往舊金山發展。他表示在中國,當別人主動前來交談,人們總會先想著對方有什麼目的,這場交談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但是在 Impact Hub,人們通常沒有太多利益考量,分享交流的目的是讓想法更加完善,或是借助不同領域的視角激發靈感。在這裡,大多數的會員都非常 Open-minded。除了共同工作辦公桌,團隊辦公室,hub 還設計了容納一至兩人的privacy room,提供會員個人電話或視訊會議之用。但最關鍵的是,Impact Hub 整體空間設計,讓人感到開放與自由,沒有拘束,隨意自在。

清大要培育跨域創新人才,一個豐富的共同實作空間是重要條件。我們需要這樣的空間,邀請師生走出系館,在共同實作空間彼此看見、相互協力、形成從做中學的文化,促發各種跨域創新的可能。Impact Hub 的經驗值得參考。




Featured Posts
此語言尚未有已發佈之文章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