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員們的美國行心得


佳萱:

在美國行第二天,有安排了Skit Development(短劇展示)活動,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麼活潑的活動!因此想跟大家分享。以往針對議題性的討論,我們都習慣以書面或是電子檔呈現,因為比較能清楚的讓觀眾了解。一開始還不是很清楚要如何表現,不過經由APAPA 同學們生動的示範,我們很快的就進入狀況開始進行小組討論了。利用午餐時間,我們需要想出具有意義和特定議題的短劇。在討論過程中,因為人數太多會遇到一些困難,像是太多同學提供各種想法,不過卻沒辦法同時呈現在劇中,又或者資訊傳遞較不順利,也就是核心討論的人了解內容,但是剩下的同學卻一頭霧水。雖然在討論過程中沒辦法讓大家都參與,不過最終我們組的每一位同學都有上台表演,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呢!


再次感謝所有參與及協助這次活動的老師講者同學們,因為您們每一位的 付出,才能讓這次的美國行會議及交流活動圓滿落幕。正如同朱偉人先生一直勉勵我們的「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期許大家都能心存「受助,自助,助人」的精神價值持續精進,相信不久的未來大家都能發揮影響力去幫助他人 的。各位,我們有緣再見!


凱鈞:


這次的交流會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因為像是在演講的時候會看到有些講者的出席率不如預期,或是group presentation的時候發現前一晚準備得很認真,但是學生的回覆跟出席與投出的心力不成比例,就像是市場的需求其實沒有供給那麼的多,而這其實也是領導者會遇到的問題,我們究竟要怎麼樣才可以迎合我們顧客的需求,像是在史丹佛的一場演講令我印象很深刻,講者知道我們在下午三點的時刻會非常的疲憊想睡覺,他就以豐富的姿體語言來支撐整場演講使我們提起精神,知道客戶需求因此讓自己的供給有最大效益。


而整個活動下來,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成功的人(不一定只是普通大眾所定義的企業家)都是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正是因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們才會願意去精益求精,加強自己的專業領域,或是拓展相關領域,一來就可以朝Distinguish yourself的道路前進。還有就是不會感到自滿,像是Nelson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他也覺得自己還沒有讓自己最滿意的事情,我想這就是抱著謙虛的自己,持續學習的精神吧。

若是問我在這次交流會中,我帶了甚麼回來,我會說我帶了一個謙虛的我回來,我們人是一個需要持續學習的有機體。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BAP///wAAACH5BAEK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

奕含:

令我印象深刻之一的是conference的重頭戲group presentation,我們小組在conference的第一天晚上花了兩個小時討論報告主題,第二天晚上甚至從七點到凌晨一點,無緣參與第二天晚上的carnival night。雖然有點累、有點逼人,但這是我體驗跨國、跨語言、跨文化合作的難得經驗。

總結來說,此趟行程帶給我蠻大的衝擊跟刺激,第一,太過生澀的英文溝通表達能力,讓我在人際交往上有非常大的挫折,無論是深入認識一個人,或是向他人表達自己的善意、想法等等。第二是和一些思源學生的對談,發覺他們中有些人才不是死讀書的學霸,而是統籌活動、口語表達、人際互動、英語對談、國際時事觀察都非常有實力的人才,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也反省自己對於中國的太多偏見、誤解和無知。第三,台灣在國際關係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和中國學生、美國學生似乎有很不一樣的看法,對於長期處於人社院學士班的我來說有很大的震撼,我開始省思自己的本土觀點來自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我能怎麼以自我的獨立觀點來解讀國際關係中台灣的現況?

 

昱均:

此次美國行的心得大概圍繞在兩個關鍵字上「跨文化交流」。因為在一個高度文化差異性的團體中,我們必須敞開自己的心防,在跨文化交流中,去除我們對於彼此文化差異的成見,才得以讓團體運作。例如:在第一天到飯店的巴士上,我們這車進行了一個即興的英文自我介紹活動,一方面是因為語言差異的隔閡,另一方面也在於車上大多都是不認識的人,因此一開始會發現,大多上台的人不外乎都是特別大方,較為外向的人,而在這些人中可以發現,美國APAPA的學生特別的多,他們與我們年紀相仿,但在舞台上卻特別的顯得落落大方,即便可能講的內容並不是特別的出眾,但是他們卻帶有著一股天然的自信一般。而中國思源的學生則展現了一股積極的態度,亟欲的發表他們的意見,在前幾天工作坊的討論中,中國學生總是能在任何的時刻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他們有著非常清晰的思辨能力,而在於口語表達上,他們能將一件事情非常有架構的說出。而台灣立德的學生,則是在這三群人中,最能展現出傾聽特性的人,大家富有同理其他人的想法的能力,能夠清楚的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在次的表達出來,也因此許多的同學在此次交流中,是中國思源計畫學生與美國APAPA學生的橋樑,負責協調雙方意見,傾聽然後總結。

這是我此次美國行的觀察,我認為若是台灣立德計畫的學生能夠擷取其他思源計畫與APAPA的長處來修正自己的領導風格,未來在各個團體中都能夠適應,並發揮自身的影響力。

兆鎔:

美國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熱情、奔放、不受拘束。感受到發自內心對「人」的好奇,主動聊天、分享。甚至感受到認識新朋友是一種能量來源。呈現具有能量、衝勁,較年輕的特色。

相對而言,中國跟部分台灣學生,習慣待在熟悉的圈子,不傾向廣泛社交。中國學生在老師、上級的監視範圍外,其實想法跟慣性跟台灣滿接近。在公共場合需要畢恭畢敬,不過私下也會對於過重的作業負擔小小抱怨,滿人性化的。普遍中英文表達能力優異,且邏輯清晰、立論明確;台灣學生相較則思考較為深入、具有獨特性及創造力。

同時也深刻感受到「文化差異」,每一個字句背後都充滿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底,因此造成了溝通的一些隔閡。所幸有位中英文都相當流利的APAPA成員做溝通的橋樑。雖然消除語言隔閡問題,卻依然感受雙方成長背景與文化基底的差異,中間並非無法溝通,但價值層面的差異短時間很難消弭,因此繼續保持著各自的理解,仍舊能夠進行。這樣差異也同時反映在立德同伴遺失手機時的處理。

在mentoring中,美國同學點醒了我,我們時常把目標停留在「專業」而非「關心的議題」;我覺得鑽研鑑識科學是最重要的,而人權、傳統文化和冤獄等議題只是「額外」關心。一直以來似乎本末倒置,把「專業」看成生涯的唯一解,但專業只是工具,議題才是核心;當我們具備專業以及分辨議題種類的能力時,就能觸碰核心、提出方案及行動。

這次的旅程體會、衝擊很多,粗略地記下重要事件和看法,未來帶著這些學習繼續前進,也許會有更多昇華,謝謝所有幫助此行的老師、助理與同學。

羿竹:

我覺得這次的交流最重要的部分反而不是上了哪些的課,更難得的是有機會跟一群中國學生還有美國華裔學生交流,相處還有合作完成一些presentation,除了白天在會議上、演講活動中的互動,晚上的互動也是我認為很重要的部分,一起玩、一起聊一些輕鬆的話題,在這之中也可以看出三個不同環境培育出來的學生有怎麼樣不同的特質。

台灣學生較主動,邏輯思考比較強,台灣立德計畫著重在個人能力及興趣的發展,而中國思原計畫則比較著重在社會責任的層面。然而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他們對於台灣學生的看法正是台灣主流社會對於他們的形容詞,主動、積極、有邏輯、組織能力強,也是我在交流前對於中國學生的想像,但是在整個交流中我意識到不論是中國、台灣或是美國的學生當中都有十分不同的學生,不過也確實可以發現有一定的傾向,比如說美國APAPA的學生善於社交,在三天的conference的活動中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行動力很強,也多是第一個出來發聲、組織討論的人,不過我想這可能也跟他們是地主有關;這些APAPA的學生多是屬於菁英階層的,多數的價值觀是努力向上流動的菁英主義,除了華裔的權益,較少看到他們的社會關懷。

而台灣的立德同學,我在大會之前其實一直很擔心我們出國的時候會不會表現不如其他的學生。但在大會之中看到其他立德同學的表現,我發現這樣的擔心其實還是落入了一個陷阱,即是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有單一價值的判斷。但是我覺得很珍貴的地方在於立德的同學是很開放的,能包容接受不同的價值、不同的人。

標記:

Featured Posts
此語言尚未有已發佈之文章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